无论是基于「熟人关系传播」的微信公众平台,还是基于「算法分发」的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...
越是认真做出来的、传统认知里的好内容,越难获得「与付出相匹配」的回报。
包括:流量回报、涨粉回报、变现回报。
而那些「槽点十足、情绪泛滥、讨好算法」的内容,不仅更有可能获得大量流量和粉丝,还具有很强的“韭菜收割能力”。
以下,是我对这一现象的「原因分析」
相信会对认真做内容的你,有所启发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好内容的目标,是「逻辑上的完美」
因此,往往缺少「话题度、争议性」
该说的,你都说了。
还让用户说啥 ?
“真棒!”“对!”“好!” 没了……
对于算法平台:
完美的内容,会影响留言互动率。
留言区没意思,也会影响完播率。
互动低、完播差,自然没有流量。
公众号平台呢 ?
好内容的情绪,多是「克制的、理性的」
而分享朋友圈这件事儿,太需要冲动了。
不分享,只收藏和转发,传播极易中断。
无论是在哪个平台,当内容失去了传播力,你不仅无法实现粉丝量的增长、甲方的青睐,更关键的是,长期收不到「来自用户的正反馈」,你很容易失去创作的动力。
当然,不要把「锅」都甩给算法。
早在1985年初版的《娱乐至死》里,甚至是在“比它还早50年”的《美丽新世界》里,我们都可以了解到——这是人性层面的问题。
算法只是放大了人性。
那么,怎么办 ?
放弃好内容吗 ?
当然不是放弃,而是「重新定义」好内容。
想要彻底解决一个问题,一定是从「What」入手,而不是直接获得「How」。
划重点:
如果你的创作动机,真的是希望让更多人有所收获,你就必须弄清楚,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大环境里、在手机的中环境里、在抖音、微信、小红书的小环境里,用户更愿意接受的「内容形式」,是什么样子的。
这段话说得太好了……
我再重复一次:
如果你的创作动机,真的是希望让更多人有所收获,你就必须弄清楚,在温饱已经解决的大环境里、在手机的中环境里、在抖音、微信、小红书的小环境里,用户更愿意接受的「内容形式」,是什么样子的。
大部分的好内容之所以「不火」,原因其实是来自「内容形式」与「内容环境」的不匹配,而不是大家不愿意看「高价值的内容」
当用户每天都在「手机」里,通过表情包、弹幕、图片、短视频,交流信息的时候,传统的好内容,太难让用户适应了。(主要是节奏层面)
因此,你要么适应环境,要么换个环境。
前者:重新设计形式,画面优先。
后者:回归传统媒介,写书出版。
无论哪一条路,你都不需要放弃好内容。
你真正要放弃的,只是心中的一些执念。
评论已关闭!